融易媒体:香港保险神话被打破?安盛投保人数亿投资打水漂(3)

保险产品一般分为传统险、分红险、万能险、投连险。投连险全称投资连结保险,其正式名字是“变额寿险”。投连险是一种融汇保险功能与投资功能的新型险种。此次安盛事件中涉及的保险产品便是投连险。投连险起源于欧洲的荷兰后在英国迅速发展,逐渐成为欧美等发达保险市场的主要险种。

投连险下设保证收益账户、发展账户和基金账户等多个账户。这些账户的收益率和风险都是不相同的,投保人在投保时根据个人的风险喜好,选择不同的账户或进行账户组合。由于保险公司在购入保险时不会承诺固定回报,所有的保险收益或者损失都将由投保人自身承担。

投连险的产品形态虽然与万能险类似,但其投资账户的设置却与基金很像,所以有人也将投连险简单理解成“基金中的基金”。在我国1999年曾推出投连险,2001年随着牛市行情投连险掀起销售热潮,但2002年股市大跌中,投连险因账户亏损严重曾遭遇退保风波。

上述资深人士表示,安盛这款非保证连系式产品和内地投连险有重要不同,内地投连险账户都是保险公司自己管理,香港投连险除了保险公司自己管理的账户,还可以选第三方的产品,业务范围更广。

该人士认为,结合安盛的公告,关键问题就是出在“独立保险经纪Asia One”身上,应该是其建议客户选择了那只问题基金,投保人觉得保险营销员是保险公司的人,是保险公司让他们这么做的,其实营销员只是拉生意收佣金的,代表不了保险公司,但客户是不了解的。

一位曾购买投连险的人表示,此类非保证连系式产品本身适合具备一定金融知识的投资人。

香港保险代理人:投连险很少有人买,只给专业人士推荐

“投连险没什么人投,我只推荐给专业人士。”一家香港排名居前的大型寿险公司代理人对券商中国记者说,给普通人推荐的理财类的险种的话,建议买储蓄险。

他表示,对于号称“基金中的基金”的投连险,实际上是要投资人自己做FOF基金经理,基金中也不乏高风险的金融衍生工具,需要专业基础。否则,没有专业投资水平的还是购买保本的储蓄型产品。

这位代理人认为,这次安盛事件的原因在于投保人所做的基金投资,选了高风险的基金,并认为该事件的影响有限。

根据香港保监局5月31日发布的2019年一季度数据,投资相连的业务在整体市场业务中占比不多。

香港一季度长期有效业务的保费收入总额为1322亿港元,同比上升13%。其中,个人人寿及年金(投资相连)业务的保费则仅为66亿港元,同比减少21.7%。新单业务方面,一季度香港长期业务(不包括退休计划业务)的新造保单保费为484亿港元,同比上升9.4%。其中,个人人寿及年金投资相连业务也仅26亿港元,同比下跌37.8%。

四个参与方都有问题和责任

对于上述事件的发生,投资人和安盛各执一词,认为自己都“无辜”乃至都是受害者。“精算视觉”公众号创始人、精算师Alex则认为,涉及的四个主要参与方都有一定的问题与责任:

1、安盛香港作为一家大型保险公司、投连险产品的提供方,无论是否无辜,将一只可能存在问题的基金纳入到可供投资者选择的投资列表中,本身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,显示了公司在对基金背景做尽职调查时存在一定的疏漏;

2、东航国际金融(开曼群岛)有限公司管理作为HKIF基金的管理者,自然最清楚这只基金的运作情况、是否真的属于诈骗,需要对这只基金的“一夜清零”做出合理解释,应该也会成为香港警方着重调查的对象;

3、Asia One作为这只基金的主要推手,一定在背后与东航国际金融有很深的利益往来,否则无法解释宏亚为何会在上千只基金中唯独推荐其中的一只(HKIF基金);

4、投连险的投保人作为受害者,虽然可能遭遇了诈骗而本金全损,但是对于自己在投资时受到高收益诱惑而做出的欠妥投资决定,毋庸置疑也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。

如果投资说明书是可以取得的,那么在大笔资金投入前应该了解清楚,对于不懂的金融产品,在大笔投入前一定要做好功课,不要只看销售宣传,要仔细了解产品、条款甚至争议解决,监管及司法环境。

去香港买保险要注意什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