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国内首个高校证券本科专业应运而生(2)

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、北京市长城学者高杰英就是江西财经学院89计划班的一名学生,有幸成为国内首批证券专业本科毕业生。谈及毕业前最后一个学期的经历,高杰英回忆称,“别的同学都已结束专业课了,我们班同学却还在学习证券方面知识。老师们给我们讲的金融市场、证券市场、证券分析等内容,在当时都是非常前沿的。改专业对我们影响更大的是择业方向,同班同学毕业后,有一半进入证券业,另一半大部分进入银行业,几乎没有人进入政府部门工作。我也改变了自己的发展方向,选择继续深耕金融学,先后获取了硕士、博士学位,在大学教书育人十几载,开设了《中国价值投资》慕课,有幸为培养新的‘证券人’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。”

  资本市场的“幸运儿”

 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,是中国经济在改革与创新之路上迈出的关键一步,不仅左右了中国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发展方向,也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。那些曾经自嘲为“生不逢时”的计划专业学生,在率先汲取了证券期货方面的专业知识后,已经为中国资本市场的蓬勃发展积蓄了必要养分,反而成为资本市场发展大潮中率先“冲浪”的“幸运儿”。

  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金融科技系主任钟小林曾是该校92级证券班本科毕业生,融易新媒体,据他介绍,“我和学生专门在学校档案馆查了一下相关资料,除了90计划改为保险专业以外,89计划、91计划、92计划都改成了证券与期货管理专门化专业,从93级开始正式设立该专业,一直到1998年,江西财经大学共培养了9届证券与期货专业毕业生,至少为国家储备了437名(不包括第二专业学生在内)证券与期货领域的专业人才。此后,为了进一步与国家发展大计相适应,证券专业又与其他专业进行了新的重组合并。”

  来自91证券班的熊小平,在毕业后来到资本市场的前沿阵地上海,现在一家上市公司从事投资工作。他说,“大学改专业这件事,改变了我的人生理想和志向,也改变了全班人的毕业去向。毕业后,很多同学进入证券行业,或从事相关业务。我们是幸运的,至少比同龄人、比当时的大多数人,要早一点了解证券知识,也更早参与中国证券市场的建设,见证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壮大。”

  多年来一直担任CCTV2证券栏目主持人的姚振山,就读于江西财经大学93级证券本科专业,毕业后更是与证券领域结下不解之缘。姚振山回忆称,“93年高考时,确实面临报考什么专业的选择。当年比较热门的专业主要是工商、税务、财政、法律、银行,毕业后工作体面、收入也高。股票市场在1990年开始起步,1993年还处于懵懂状态,主要集中在上海、深圳,包括武汉的柜台市场。我报考证券专业主要是听取了在武汉上大学的哥哥的建议。他认为,证券是个新行业,发展空间会很大,作为早期毕业的学生,未来的职业生涯也会有更多机会。于是,那次报考决定了我的发展方向和现在的职业生涯。”

  “证券专业毕业的学生,因为在大学时代系统性地学习过这方面知识,内心充满着对证券行业的热爱,真心希望它健康可持续发展并不断壮大。”姚振山称,班里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在证券相关领域从业,像联储证券董事长吕春卫、中银基金权益投资部总经理李健、国投瑞银基金交易部总经理杨俊、中航信托副总经理李鹏等,很多已成为资本市场相关领域的中坚力量。

  “我会更全面地去了解证券市场,包括全球证券市场发展的历史、制度建设,包括每天发生的跟证券市场有关的事情,始终能够保持对市场的热爱和关注,而且这种关注是持续的、全面的、专注的,这和大学时候系统性学习这方面专业知识有很大关系。”姚振山表示。

  谈及证券专业毕业生的成长,杨昌斌在欣慰之余也表达了更多希冀。他希望,中国的资本市场真正起到聚集和引导社会资金、改善社会资本使用方向、优化资源配置、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。杨昌斌还希望,证券专业毕业生能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做出更大贡献。

 文章标题:中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国内首个高校证券本科专业应运而生(2)

内容摘要: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、北京市长城学者高杰英就是江西财经学院89计划班的一名学生,有幸成为国内首批证券专业本科毕业生。谈 ...

免责声明:融易新媒体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。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。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,请与我们取得联系,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。


本文网址:http://mt.ironge.com.cn/opinion/226443.html



备案/许可证编号:津ICP备17005847号

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:0900000

BS17799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:00307I10001R0S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:00307Q10176R1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:12377 mt.ironge.com.cn All Right Reserve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