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每年保险公司冲刺业务规模的重要关口,“开门红”首月保费战绩一直备受市场关注。而今年在叠加疫情影响因素下,保险业“开门红”走势几何更成为关注焦点。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,截至2月23日,五大上市险企1月保费收入情况已披露完毕,寿险业务出现明显分化,首尾相差超60个百分点;财险业务方面,“一哥”人保财险开局“失利”,保费收入增幅创近15年最差。相较之下,“黑马”健康险业务则依旧涨幅明显。对此,分析人士指出,战绩分化的现象或在短期持续,长期而言,各项业务的发展仍会趋于正常。
“开门红”战略不一
寿险业务两极分化
从整体保费数据来看,虽然受到近期疫情影响,但5家上市险企新年首月仍旧实现保费收入同比正增长,由2019年的4965.6亿元增至今年的5284.35亿元,增长率约为6.42%。不过,具体到各家上市险企的保费收入情况,则呈现出两极分化的局面,作为“开门红”主力的寿险业务更是如此。
数据显示,今年1月,新华保险、中国人寿和中国太保3家上市险企的寿险保费收入维持涨势。其中,新华保险更是实现了54.07%的同比涨幅,由199.29亿元增至307.04亿元。中国人寿和太保寿险分别上涨22.62%和0.6%。不过,几家欢喜几家愁,人保寿险和平安人寿首月战绩略显暗淡,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。北京商报记者统计发现,从增速比例来看,首尾两家公司相差了67.81个百分点。
对于寿险保费增速出现分化的原因,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险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认为,主要与各家保险公司的发展战略、“开门红”启动时间的早晚以及对“开门红”的重视程度有关联。
朱俊生指出,新华保险与中国人寿两家公司的战略在近期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,对规模的重视程度比之前明显提高,公司在“开门红”的时候,也比别的公司动手更早。因此,1月的保费收入增长较快是意料之中的事情。
北京一位保险从业人士也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,新华保险和中国人寿提前了“开门红”的时间,大约在2019年10月就已开始预售,因此2020年1月新单保费收入几乎未受影响。而其他险企多选择维持此前的节奏,从2019年12月才开始准备。该人士也指出,随着近年来监管鼓励“保险姓保”,强化保障属性,部分险企也逐步淡化“开门红”,选择将新单保费收入均匀分布在各个月份,也就导致了1月数据较此前同比下降。
财险“一哥”惊现负增长
健康险“黑马”依旧
与寿险业务相似,1月财险业务保费收入方面也出现了两极分化的情况。数据显示,太保产险和平安产险分别实现14.83%和7.24%的同比增长,身为“财险一哥”的人保财险却“首战”失利,同比小幅下跌3.33%。而2019年同期,人保财险实现了31.18%的保费增速,领跑财险业。
这也创下了自2006年以来人保财险的首月最低增速纪录。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,除了今年以外,自2006年开始,人保财险仅有两个年份出现首月保费下滑的情况,即2011年和2012年分别同比下滑0.99%和0.47%。
“人保财险首月保费下滑,除了与去年同期保费基数高有关外,还与疫情下新车购置后移造成保险业务出现下滑不无关系。同时,疫情造成企业开工受限、物料受阻、盈利减少,使得相关险种均受到负面影响。”某财险公司负责人分析道。
对此,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谢远涛还表示,财险往往偏短期,因此,客户流动性远远高于人身险公司。中国人保因其体制机制的特殊性,市场调整相对慢于中国平安等保险公司。不过,在谢远涛看来,1月保费收入的下滑不会对后续保费规模增长造成太大影响。
不同于寿险和财险业务的分化局面,被视为保险业“黑马”的健康险业务在今年1月仍旧保持较高的增速。具体来看,1月人保健康保费收入达到48.88亿元,同比增长23.06%;平安健康更是在2019年1月同比翻番达到7.39亿元之后,今年1月再度增长72.53%,保费收入达到12.75亿元。
“健康险的发展,其实是延续了过去的趋势。”朱俊生坦言,“这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,医疗费用的攀升、公众对健康的关注,以及健康方面保险意识的增强都是有关系的。” 朱俊生表示,从发达国家来看,人口结构发生较大改变之后,险种结构也会出现变化。其中,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,就是与健康相关的业务占比会提高,而目前这个趋势在中国也比较明显。
疫情短期冲击
长期部分险种有望反弹
文章标题:【最新事件曝光:“开门红”战略不一 上市险企首月战绩两极分化】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:融易新媒体。
本文网址:http://m.ironge.com.cn/opinion/81077.html